進入內容區塊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林榮松積極參與國際醫療與WHA發聲活動 建構臺灣與世界的橋梁

facebook line 列印
node name:僑委會最新訊息
上架日:2023/09/27
發佈時間:2023/09/27
點閱數:873
2023/09/27
林榮松積極參與國際義診,他認為透過衛教活動可協助改善當地民眾部分醫療問題。照片為2007年林榮松於瓜地馬拉進行衛教活動
2020年林榮松與北美洲臺灣人醫師協會前往錫金進行國際義診活動,他看到藏傳佛教與印度教在當地融合發展,使他對於國家文化與政經背景的交互影響有全新的看法
2021年新冠肺炎期間,作為麻醉科醫師的林榮松依然不畏懼病毒擴散,仍穿戴好全身裝備與開刀房病人共同作戰
2023年北美洲臺灣人醫師協會參與大會發聲活動,透過穿有印製Taiwan for WHO的服飾以及手持相關標語,在廣場上展示訴求與發聲,讓國際關注臺灣

北美洲臺灣人醫師協會(NATMA)於今年8月30日到9月11日前往烏克蘭進行義診,這是林榮松醫師第17次參與協會國際義診活動。林榮松自1985年加入NATMA後,曾在2000年擔任協會總會長,並積極參與國際義診活動與6次世界衛生大會(WHA)發聲活動。面對NATMA進入轉型階段,林榮松期盼第二代透過國際義診活動參與臺灣人社團,延續NATMA的任務。

 

越戰導致美國醫療缺口,讓臺灣醫師獲得美國發展機會

林榮松的父親與叔叔皆是醫生,從小受到家庭影響使他踏上醫師之路。他畢業於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起初擔任婦產科醫生,規劃接手父親的婦產科醫院。然而,隨著大姊與父母陸續移居美國,林榮松在1979年底也跟隨家人腳步前往美國。

「出國通常是出於國內環境動盪不安,或是考量子女教育後的決定。」林榮松指出,當時正值越戰期間,大量美國醫師前往越南支援戰爭,造成美國國內醫療系統短缺,臺灣是少數醫療教育能與美國接軌的國家,且臺灣同樣面臨環境動盪不安以及醫療水準不高的困境,因此許多醫師選擇前往美國發展。然而,隨著越戰結束,臺灣人醫師申請進入美國醫院變得困難重重。

林榮松考量美國婦產科的醫療責任險於各科中最為昂貴,並且難以固定上下班時間、工作難度與收入也不成正比,綜合考量決定轉向麻醉科醫師。沒想到,如今麻醉科已成為美國在校成績前15名才能申請的專業科別,年收入甚至超越外科醫師。

 

北美洲臺灣人醫師協會讓世界看見臺灣

林榮松在美國期間始終關心臺灣事務發展,於1985年,他得知NATMA剛創立不到一年,便主動加入其中。他指出,NATMA成立目的在於保障會員權益,因為臺灣人在美國屬於少數族群,容易被欺壓;同時,NATMA內部具關心臺灣民主化發展共識,讓這群臺灣人醫師產生強大凝聚力,協會透過WHA發聲活動及國際義診活動,讓全球看見臺灣的存在。

1997年,NATMA首次派出WHA聲援團參加大會,截至2023年,林榮松完整參與NATMA舉辦6次WHA發聲活動。他表示,當初發聲團可以進入會議現場,但之後5次活動中,面臨中國動員佔滿旁聽席、WHA限制入場資格,甚至以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而拒絕開放旁聽席,也讓NATMA從場內實際參與活動轉為場外發聲。

儘管面對重重困難,NATMA成員仍堅持幫助臺灣在國際舞臺發聲。林榮松說明,2018年到2023年參與大會發聲活動期間,團員也參與場外健行活動,穿有印製Taiwan for WHO的服飾以及手持相關標語,從第一年參與被警方警告,堅持到可以在廣場上展示訴求與直接發聲,吸引更多人關心臺灣參與全球醫療合作的重要性。

 

國際義診的關鍵是衛教,協助當地人解決長期問題

NATMA另一項重要活動是國際義診,從2003年以來共辦理23次義診活動,而林榮松參與其中17次。他回憶,起初NATMA規劃在臺灣舉辦國際義診,以臺灣人幫助臺灣為出發點,但後來轉向為前往臺灣邦交國義診,甚至拓展至無邦交國的地方。

林榮松進一步解釋,NATMA的國際義診團屬於自願活動,每次出團都能號召20幾人到70幾人,除了獲得中華民國政府支持部分藥物費用,出團所需費用包括團員的機票、食宿甚至醫療器材等都是自行負擔。前往邦交國義診時,我國大使館會協助處理出入境及安排義診地點,而前往沒有邦交國的國家,則透過當地宗教團體或大學提供協助。

林榮松參與國際義診的最大收穫,是實地看見義診國家的生活樣貌。他分享幾個例子,前往緬甸時,義診團被安排居住在當地富人區,但沒有任何門鎖可存放物品與錢財,隔一條街便是貧民區,他發現當地人可能受到佛教文化薰陶,犯罪率極低,不會因為富人區在旁而心起歹念,且人民充滿熱情與善良 。

2020年他前往曾為獨立國家、現為印度的錫金邦,在錫金選擇與印度結合後,藏傳佛教與印度教在地融合發展;還有一些國家,當地居民未曾見過醫生,當義診團抵達後,民眾綿延不絕排隊看診,這都讓他感受到不同國家文化與社會特色。

「國際義診就是給予當地人正確的知識。」林榮松描述,每次國際義診時間非常有限,團隊通常以能快速處理的問題為主,如:蛀牙、老花眼等,面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則以衛教做為關鍵,教導當地居民如何維護自己健康,而非直接提供藥品,避免再度面臨藥品缺乏問題。

此次前往烏克蘭義診,他說,由於烏克蘭仍處於戰爭狀態,希望此次義診能教當地民眾受傷後如何止血,以及自行護理小型傷口防止發炎或惡化。

 

鏈結第二代與臺灣的關係,成為協會轉型重大關鍵

林榮松將在美國的多數時間奉獻給NATMA,截至目前已持續參與39年,積極投入國際義診與WHA發聲活動,期望能為臺灣在國際上爭取能見度。他指出,隨著越戰結束與環境轉變,前往美國的臺灣醫生人數減少,NATMA也面臨會員第二代對臺灣情感不如第一代濃厚的轉變時刻。

「沒有目標、沒有任務,協會就會死掉。」林榮松指出,協會成員多數鼓勵子女從醫,但第二代並沒有臺灣情結,他們更關注美國政治議題。因此現在重要任務就是鼓勵第二代提出新想法,延續NATMA存在的必要性。


更多僑務新聞請至僑務電子報
智能客服
數位LINE總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