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109年度

facebook line 列印
node name:碩博士論文獎助
上架日:2020/12/30
發佈時間:2020/12/30
點閱數:2037
2021/12/30
109年度「僑務委員會僑務研究碩博士論文獎助」獲獎名單一覽表

博士組:

獲獎人

就讀校、所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獲獎助原因說明

黃月銀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學系

1949以後民國文學在東南亞的流動

張堂錡教授

  1. 論文題旨探討1949後民國文學之流動,對南洋華文之認同與再現有具體的剖析,整體結構嚴謹、寫作細膩有層次,論文創見與學術對話具原創性。

  2. 跨越地理、歷史、語言、文化層面,探討1949年流動到東南亞各地的文學作品,對海外華人社會的影響,皆有明確的敘述。

  3. 從民國文學探討「大文學」的視角獨特,論文具有創意,撰寫筆觸流暢,內容及分析有深度及洞見。

傅柏維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

泰北華校華語文化教材研發歷程之分析-以族群文化之觀點編寫

鍾宜興副教授

  1. 研究主題可貴,關注議題重要且稀少,研究採用多重研究方法,結合文化訪查與教材編撰素養,兼具實務和理論價值性。

  2. 論文以當地阿卡族與傈傈族族群文化執行教材編寫,所得成果具實務之貢獻性。

  3. 論文提出具體建議,切中文化教材的學習和教學編寫需求,也重視語言教學需要和文化基礎結合的重要性。

 

碩士組:

獲獎人

就讀校、所

論文題目

指導教授

獲獎助原因說明

黃郁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

新加坡華人社團的轉型與再建構-以新加坡李氏總會為例

 

江柏煒教授

  1. 以新加坡李氏總會為個案析論星國華社的轉型及再建構,具學術及僑務參考意義。

  2. 論文在文獻檢討/反思、研究方法(訪談、田野考察)的完整與細膩,以及研究架構明確等方面均屬優異,研究成果兼具學理與政策應用之貢獻。

  3. 研究者蒐集資料完整,且進行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並將新加坡其他宗親(姓氏)社團作詳細整理,足見用心。

潘宣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在「家鄉」的「異鄉人」:馬來西亞臺商與臺幹子女的「回流」遷移經驗與自我認同

馬藹萱副教授

  1. 以「第三文化孩童」及「回流」青年移民的經驗出發,探討馬來西亞臺商與臺幹子女的遷徙經驗與自我認同,研究主題具有創新性及重要性。

  2. 作者針對相關理論的文獻,包括:回流遷徙、青年遷徙、認同形塑、臺灣遷徙新現象等,進行相關完整的資料蒐集與回顧,並透過多次田野經驗,及事後詳細的田野訪談紀錄進行分析,具備多元性及完備性。

  3. 論文研究發現,提出對西方理論之不同觀點,具有邁入創見階段的初步成果,對臺商及臺幹子女群體之學術研究及僑務工作具貢獻性意義。

黎浩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從顛沛流離到落地生根:黎氏家族緬甸、臺灣、澳門遷徙史(1937-1990)

張素玢教授

  1. 以移民家族的生命歷程與時代變遷的互動關係為議題,作者分別在緬甸、臺灣、澳門等地區訪問黎氏家族後代,呈現第二代的移民家族離散及認同的觀點,對於個人及學術研究皆有其重要意義,值得嘉許。

  2. 論文充分運用所習得史料應用與口述訪談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並針對臺灣的僑教政策進行探討,貼近論文獎助之要旨。

  3. 作者在論文中除了將整個遷移史的歷史背景與當地發展做完整詳細介紹外,更將緬甸與臺灣當時所處的國際政經情勢進行深入剖析,並緊扣家族遷移的路徑歷程與選擇,論文結構完整且論述清楚。

陳仲暄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戰後緬甸客家族群社會文化之研究-以興實塔地區陳祝發家族為例(1947-1994)

吳明勇副教授

  1. 以個別跨國移民家族的生命歷程與時代變遷/國家興革的互動關係為議題,作者經過三年進出緬甸及深圳等地區進行田野調查,訪問陳氏家族三代,呈現移民家族離散及認同的觀點,殊屬難能可貴。

  2. 作者憑藉自身家族入緬之經驗,進行戰後緬甸客家族群社會文化之研究,並建立完整族譜與家族年表,同時將遷徙的過程鑲嵌入緬甸當時的政經環境,如酒廊、戲院、當鋪等相關產業,對於瞭解緬甸當時的產業經營環境與模式有極大助益。

  3. 作者藉由歷史學之嚴謹訓練,進行豐富史料蒐集與爬梳,輔以四次中緬兩國之田野調查,以補文字資料之不足,並透過詳細文字與影像記錄之,足見其訓練之扎實,值得推薦。

陳立圓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

馬來西亞雪蘭莪金門會館的功能及其變遷

江柏煒教授

  1. 金門一直是臺灣面向東南亞的重要僑鄉,尤其在馬來西亞有著為數不少的金門鄉親,從過去到現在對於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作者特別選擇雪蘭莪金門會館作為研究主題,有其重要性與時代意義。

  2. 作者在分析雪蘭莪金門會館時,將會館本身的發展與演變融合在馬來西亞的國際與國內政經情勢之中,同時也不忘分析會館與金門之間的連結,以及在促進臺馬關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可說是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的重要參考指標。

  3. 論文研究過程中的田野考察與訪談非常用心深入,田野筆記及訪談內容充分展現在論文的析論之中,研究成果具創新性之發現。

黃幼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寮國華人角色的改變

楊秉煌助理教授

  1. 論文以寮國華人為研究主題,仍屬創新,惟「華人角色」較未精準,幸內文有明確界說。

  2. 論文有助對寮國華人現況的理解,特別是對自中國大陸移居寮國的「新華僑華人」或「新移民」整體概要地說明。

  3. 論文內容「寮國華社」有針對「僑團(社)」之分析,本文針對寮國華人認同及社會角色有深入析論且有專章比較其與歐美華人新移民之異同。

李岳霖

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泰北清萊地區立案僑校之華語教學現況研究與建議

張金蘭副教授

  1. 論文題旨設定在泰北清萊地區之僑教教學現況研究,研究者係以擔任替代役之親身參與扣連本研究,成果具可信度,整體研究成果對僑教之教育政策推廣具有參考價值。

  2. 作者對泰北歷史背景及目前現象知之頗詳,對泰北華校的現況敘述詳實,寫出過去泰北僑校的情形及目前受到中共影響而發生的變化,說明泰北在華校的困境及需要努力的方向,對於泰北僑教問題成因及泰北教師培訓具參考價值。

  3. 論文深度訪談設計周延,訪談和提出的建議能相互對應,對於核心教學目標、專業教學方法、學生學習遇到的各項挑戰,都能與時俱進的提出分析和適當的建議。

鄧焯峰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當代越南華人的廣東話保存與族群認同

馬藹萱副教授

  1. 研究主題涉及越南華人廣東話保存的在地經驗和族群認同之間的複雜關係,論文結構嚴謹,敘事流暢,邏輯清晰,探討內容有深度,也具啟發意義。

  2. 論文寫語文傳承的變化,也兼論社會現象及六、七十年間僑社的變化,可瞭解越南華人社會的語言文化及群聚關係。

  3. 論文析理精闢,對語言流失和保存提出深入看法及多項建議,具有學理和實務的重要性。

楊三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東南亞學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東南亞建教僑生在臺適應之研究:以高雄高職部學生為例

利亮時教授

  1. 論文主意探討對建教型僑生在臺灣的學習與生活情境的相關層面觀摩,研究者針對2018年來臺就讀高雄地區六所職校814位母體、311份有效問卷,予以學習適應度之分析、方法之執行尚稱嚴謹。

  2. 論文具研究意義,主題關心東南亞建教僑生在臺適應歷程,調查對象以高雄高職部學生為主,具多樣性,訪談內容如能更深入,會更有實務貢獻。

  3. 研究結論能針對僑委會所扮演角色,提出對政策工具與法律工具的具體建言,值予肯定。

鄭莞琳

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碩士班

體驗教育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現況與發展之研究

王俊杰副教授

  1. 論文題目具創意,體驗教育在2015年才引進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值得關注,本文主題和內容具學術和實務價值及貢獻。

  2. 研究者係以體驗教育的主題,期盼進一層理解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發展的問題,整體論文之寫作體例及成果分析,難以由論文研究成果感受其原創思惟,內文描述雖嘗試融入臺灣對體驗教育的作為,但似乎難以具體彰顯在僑務政策後續的參考。

  3. 研究者以訪談方式研究「青運口才團」在體驗教育上的進行及影響,若能對訪談內容做統整結論,論文將更完整。

 


智能客服
數位LINE總機
.